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12-07-20 21:24:45 浏览:

中央把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我们必须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的良好机遇,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组织、服务广大党员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服务水平。

服务中心工作

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定位。要努力把党的执政使命与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地位、把党建工作要求与基层的各项建设发展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使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不断回应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对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及贡献度。二是坚持作为基层社会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功能定位。在目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在各种非政府组织及新兴经济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竞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支持和培育服务性、公益性组织发展,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三是坚持参与支持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定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社会化、服务性的管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倾斜、下移,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必须适应要求、主动到位,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积极发挥好导向作用、推进作用和协调作用,增强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以“有为”争取“有位”,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增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四是坚持检验服务中心工作实效的考评定位。要以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主要尺度,注重考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基层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与党建考评互相促进。在具体考核内容方式上,不仅要看说得如何、写得怎样,更要看服务中心、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要看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既要看精神成果,还要看物质成果,要看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要看基层党组织是否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工作、促进了发展,是否有效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服务基层组织

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目光投向基层,指导下到基层。只有走出机关、走进基层,亲眼看看基层真实情况,亲耳群众所思所盼,亲身感受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才能看到基层党建工作哪些是符合实际、群众欢迎的,哪些是脱离实际、需要改进的。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关爱心,积极面对基层的合理愿望,充分考虑基层所面临的现实环境,把党建工作要求与基层的各项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为推进各项基层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群众条件和社会条件。

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机制,着力营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顺利推进的良好环境。要改变某些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长期处于依靠人际关系和单纯说服工作求得支持帮助的“弱势化”状态,必须从根本上把党建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范畴,在各级党政领导层面、经济社会管理层面形成自觉的认同观念和接纳意识,建立健全正常的、制度化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机制。一要健全权责匹配机制。应当赋予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责所必须具有的权力,过去一些上收的权力也应当根据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趋势和需要,逐步回归基层、还权于基层。二要健全干部选拔机制。根据现实需要,可以积极探索今后凡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人员,都必须首先取得在基层组织岗位工作一定年限的经历,从而保证基层组织干部制度化的发展出路,形成良性循环。三要健全物质保障机制。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主业”、“执政需要成本”的观念,大力推进经费投入法制化,把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动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

服务广大党员

目前一些地方党组织还缺乏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就是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不够,有的基层党组织往往要求党员奉献、付出的多,但是真正从各方面给党员提供支持帮助少。针对这种现象,应当明确:党员作为组织一员,必须是从指挥、执行纪律、完成任务、带头奉献的坚强分子;但同时,作为社会一员,党员自身也存在生存发展的自然需求和竞争压力,并希望得到党内更多的关怀培养。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更多地关心爱护党员,不断提升党员的生存发展能力,增强党员在党言党的归属感、为党兴党的荣誉感。所以我们营造党内文化氛围,不能只是单纯地提要求、下任务,也应该更多强调服务理念,提倡“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社会群众服务”,只有服务到位了,党的活动才能够得到广大党员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并积极完成落实,也才能保持党内的生机与活力。一要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应当形成这样一个长效机制、这样一种示范效应:党员一旦进入党内,就能够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培养帮助,通过经常性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平台,不断加强学习锻炼,使个人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显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平、发展能力和比较优势,从而增强党员身份的光荣感、自豪感,提升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要把接受培训作为长期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和党员的一项重要权利,建立健全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业务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二要构建常态化的关爱帮扶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党员切身利益需求,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党员,使他们感受到组织集体的温暖。要从单纯“输血”式扶持困难党员转变为“造血”式扶持,着力培训他们的职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从发展产业、支持就业上构建帮扶长效机制。三要构建正常化的民主实现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党员民主素质现状,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相协调的民主建设模式。积极创设载体、畅通渠道、完善机制、营造环境,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在基层党内生活中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局面。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建办副主任)

(来源:《党建研究》)

上一篇:党建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新

下一篇: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

关闭